圖為剛出版的《重修金華叢書》 李婷婷 攝
  中新網金華4月16日電(記者 胡豐盛 實習生 李婷婷)歷時七年,收錄圖書文獻877種,數億文字,成書200冊,並濃縮了浙江金華千年八婺文化的皇皇巨著——《重修金華叢書》於4月16日正式發行了。
  從1895年《金華叢書》結集出版到2014年《重修金華叢書》的正式出版,期間已歷119年。
  橫跨百年,為何要重編《金華叢書》?它又有何魅力,能讓編者們初編、二編、三編,日以繼夜、櫛風沐雨地奔波?
  百年之前胡氏父子傾其心力編纂《金華叢書》
  金華,古稱婺州,有“小鄒魯”之美譽。自宋、元以來,該地名儒輩出,人文薈萃,著作宏富,人言“浙水東文獻,婺稱極盛矣”。
  不過,因年代久遠,加之卷帙繁富,這些歷史著作已是多有散佚,令人扼腕。
  直至清代同治年間,永康人胡鳳丹“精心校訂,十載寒窗”,編寫了《金華叢書》。至此,金華歷史文化才有了自己的宏偉殿堂。
  然而,因條件所限,胡丹鳳只找到存書近70種。
  之後,胡鳳丹之子胡宗懋又繼其父未竟之業,花了十年時間修成《續金華叢書》。最終,兩部書合計共收錄112種存書,460冊,約4600萬字。
  它的問世,可以說是開一代編纂地方性叢書之先河,也是金華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彙集地方文獻。
  百年之後一場文脈接力傳承八婺文化
  為什麼要重修《金華叢書》?
  “受時代條件、個人精力和時代的局限,當時胡氏父子編纂的兩部叢書仍有‘遺珠之憾’。”浙江師範大學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專家、《重修金華叢書》主編之一黃靈庚表示,“還有許多該收的書沒能收進去。”他說,“這等於把金華八婺地區的文化‘家當’作了一次徹底、全面的清查、彙總。”
  因此,重修《金華叢書》,便成了擺在當地人面前的一份迫切任務。
  4月16日,在歷時七個春秋後,這本濃縮了八婺文化的書籍正式發行。
  據悉,它主要收錄了清代以前金華先賢的著作,分經、史、子、集四部,收錄圖書文獻877種,200冊,約64萬頁,數億文字,是金華有史以來最完整、最有價值的文獻。
  此外,《重修金華叢書》還收錄了20冊本地家譜,其序、序跋,以及家族中名人的人物傳記、詩文都重新排版成冊。
  黃靈庚說,這有利於提高城市的知名度、文化品位,併為研究浙江和金華歷史文化的學者提供方便。
  據悉,《重修金華叢書》目前共印刷了150套,將重點配置到金華市本級、各縣市的圖書館、博物館和檔案館,還有部分高校圖書館。(完)  (原標題:歷時七年薈萃八婺文化 "重修金華叢書"發行(圖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x39ixjec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